米脂县对岔村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典型农业村,80%的农民从事种养业,他们依靠旱作农业走上致富路,在新农村建设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实行沟壑梁峁综合治理,积极营造高标准良田是对岔村发展旱作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早在上世纪初,对岔人就开始对沟壑梁峁进行综合治理,他们对山坡峁梁的治理曾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官员称之为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金字塔”,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称号。目前,对岔村的综合治理程度近80%,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全村人均高标准农田1.5亩,是全县平均水平的4倍多。
近年来,对岔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旱作农业快速发展,先后邀请30多位科技专家举办科普培训班28期,培训农民900人次,使全村农民掌握26项科学实用技术。近几年,该村把310亩台地覆膜绿豆改为“W”覆膜方式种植后,亩产量由普通种植的140公斤增加为231公斤,亩增收381元。地膜玉米产量也比普通种植增加100公斤,亩增收110元。同年全村试种红葱10亩,亩产高达2500公斤,产值达1200元,比种植普通作物每亩多收700元。旱作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400元,其中40%来自旱作农业。农民来自旱作农业的收入是周边村的七八倍。今年全村种植旱作农作物1728亩,其中地膜绿豆700亩、红葱500亩、优质小米210亩、脱毒洋芋紫花白一级种140亩、葵花98亩、地膜玉米80亩,仅地膜绿豆和红葱就可望创收245万元,人均2440.1元。种地能手张万明介绍说:“我种地膜绿豆8年了,光地膜绿豆的收入每年都不下8000元,地膜绿豆实在是农民致富的金豆豆,它投入小,投劳少,不抢季节效益高,婆姨娃娃都能做了。”葱农张永财说:“农民栽葱的确是淘金的行当,谁栽谁富贵,谁栽谁发财,我去年栽葱8亩,纯收入2.2万元。今年在邻村刘石畔和桥沟租了15亩山地,栽了12亩葱,预计收入3万元。”为了确保旱涝保收,对岔村在山上建起了两处高抽站,两套活动式喷灌设备和两个蓄水塔,可蓄水325立方米,浇灌面积达600亩。同时,村上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循环农业。去年以来,村上根据养猪业发展现状,建沼气池100口,等于建起100个小型化肥厂,促进了旱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