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闻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政务新闻 >

米脂:去高西沟学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

时间:2016-08-08 23:55来源:未知点击:
 上世纪60年代,中央曾经为学习陕西高西沟还是学山西大寨进行过热烈讨论,历史最终选择了大寨。但是经过50年的实践探索,高西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做法在黄土高原上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难怪有人说:“要学先进的农业发展,哪都不去,就去高西沟。”

    发展农业 生态先行

    8月5日,记者驱车进村,车在林中行,人在景中游。山清水秀的村庄里,一块块平整的农田从眼前转瞬即逝,叫得出的和叫不出的农作物看得人眼花缭乱,被专家誉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发展标本和样板”的高西沟的确独特,但是独特在哪里呢?除了生态建设外,能“诞生”米脂县发展农业思路的“秘诀”又在哪里呢?

    记者一路追寻起来……

    “现在你看到的田地,那个时候其实都是深沟,距离现在的公路至少有200米深,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看不到一点像样的土地,除了山就是沟,沟深的都怕人。”在庙梁山上,高西沟所属的米脂县高渠乡乡长高宏指着村里的田地告诉记者,当时的高西沟并不出名,从地形上就是一条绵延十几公里、有着40座山、21条沟的大山沟,环境相当恶劣。

    那么高西沟现在的近4533亩耕地是哪儿来的呢?面对记者的问题,高乡长淡定地说:“要讲农业,生态先行。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生态农业在50年前的高西沟村就开始实践了。”

    他介绍,为了多产粮食,1952年,高西沟村在第一任书记高祖玉带领下,开始在后沟打坝会战,年底便有了大银山沟2座坝,可是“先治沟后治坡”的思路,被一场场山洪彻底击溃,昙花一现。于是,“先治坡后打坝”的思路就这样确定下来,全村男女老少上山种树,有时人上不去了,就用铁锨将和着泥的种子往山上扔,经过长年累月的坚持,硬是把水土固定住了。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高西沟的泥。”当地谚语一语道破高西沟人50年来创下的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奇迹。

    在生态治理的同时,村民们也走出了一条向乱石沟要粮的路子,正是这条路子开创了高西沟独特的农业发展之路……
靠淤地坝解决粮食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高西沟人认识到向山要地是为后代“作孽”,于是“淤地坝”便成了高西沟人土地来源的“金点子”。

    “头一年打的坝在第二年打新坝时,地就可以淤起来种上庄稼,这样年年都会有收获而且效益高,亩产当时能达到千斤,这让所有村民惊讶,于是坝就成了粮食的重要保障。”高宏告诉记者,现如今高西沟平整的土地就是靠一个接着一个的坝淤积起来的。

    打坝的进程50年来一直没有停歇,全村人一边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一边打坝造田,“裤编衩,手拿铁锨下水坝。”当年该村青年突击队妇女队队长、两届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老人感慨:“根本没想到做的事情能给后人带来现在的好生活,看来,苦一点值得啊。”

  从孙家梁沟最初淤出来的第一亩土地开始,山上退下的地,沟里去找;山上消失的粮田地,变成了沟里的肥田沃野,1亩坝地产粮胜过10亩山地,吃饭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也为“三三制”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现今,高西沟共777亩基本农田,其中397亩土地就是靠淤地坝“长”出来的。而这种“造田运动”,在高西沟持续不衰地进行了半个世纪。
逼出来的“三三制”

    1958年是高西沟人讲述的最重要的一年。当年,修梯田运动在全国兴起。修梯田会破坏山上的植被,在公社的批评下,高西沟人硬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别人修100亩或200亩的进度上,只修好20亩高产梯田。

    “我们的‘三三制’都是被硬逼出来的,道理很简单,有了这梯田就要有肥,肥从哪里来,就要有牲口,牲口吃啥,草,草哪里来,向山坡要,就要种草。”现任村支书姜良彪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粮牧林的均衡发展,从1958年开始,村里人就开始退耕还林还草,超前40年走上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子,在中国农耕历史上,高西沟人第一次把已经种上粮食的土地退下来还给大自然,实现了土地利用的“逆转”。
“用三分之一的土地植树造林,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草养牧,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种粮务农。”这就是“三三制”的含义。村民们靠自己的智慧,了解到土地只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于是,“三三制”便诞生了。

    这场高西沟人的土地利用革命,整整用了14年。别人开山不止,高西沟人种树不停,高西沟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粮食生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林牧业比重越来越大。

    现在,高西沟农民年人均总收入达到9659.1元,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4559.4元,其中种植业1321.8元,畜牧业1724.2元,果品业1513.4元。今年,该村又大力发展旅游业,拥有休闲农家窑洞等15个景区,负责游客接待农户54户,占全村126户的近一半,预计2009年旅游人均收入达2000元。

    “三三制”红了高西沟 “五个一”富了米脂人

    “我在高西沟可是学到不少啊,第一次在那里看到淤地坝的成效,也是在那里看到老百姓致富的智慧,那里真是咱们中国农村发展的活档案。”米脂县委书记张雁冰向记者介绍,5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高西沟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实行“三三制”发展农业,不仅粮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林牧业也得到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是符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发展的正确思路。

    张雁冰说,高西沟的精神和经验是几代高西沟人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对米脂乃至整个西部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2000年,米脂县在借鉴高西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米脂人多地少,人均3亩耕地的县情,提出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一亩优质草、一亩经济林、户均一圈羊、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通过淤地打坝,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保证农民的口粮;通过退耕还林,舍饲养畜,发展羊草主导产业;通过劳务培训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亩坝地一千粮,一亩林草一圈羊,一个劳力闯市场,带领群众奔小康。‘五个一’工程是一项产业基础,是经过9年来实践证明符合米脂发展的工程,在它的指导下,米脂县发展农业的成效已经凸显。”县农工部部长张宇宏给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新打淤地坝195座,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栽植经济林21万亩,人工种草25万亩,羊子年存栏32万只,年均劳务输出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五个一”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五个一’来自于高西沟的‘三三制’,这些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上世纪60年代,高西沟人没有盲目地学习大寨‘以粮为纲’的发展模式,而是走出了农牧林并举的路子。50年来,高西沟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五个一’也已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正在引导全县农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张雁冰表达出对美好明天的期盼。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