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新闻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省市新闻 >

米脂:“兰花花”故里变迁记

时间:2016-08-08 15:32来源:未知点击:
 “青线线那么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人……”民歌《兰花花》全国闻名。而歌中所唱“兰花花”的原型,就来自米脂县姬家峁村,大名姬延芳,小名叫叶子。从小,叶子生得聪明伶俐,长大后出落得端庄水灵,人见人爱,人们便给她起了个绰号“兰花花”。

    8月12日,本报记者来到 “兰花花”的故乡——姬家峁村采访(姬家峁社区)。60年来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翻天覆地”。
生活所迫 “兰花花”背井离乡

    “原来的日子真苦啊!那时候,姬家峁哪有水利工程?全靠老天爷吃饭,没有住的地方,全村人只能上山打土窑洞,一孔土窑里至少住7口人。”坐在自家明亮宽敞的炕上,71岁的姬文堂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当时,尽管姬家峁村在沟里有川地,但是由于太贫穷,住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只能山下种地山上生活。

    恶劣的生活环境让姬家峁人生活不堪重负,在“兰花花”爷爷那辈开始,便为了谋生“走南路”去了延安,“兰花花”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过。

    时代感召 农业发展焕发活力

    1950年,当地党委、政府为村上贯通了织女渠,这是该村第一项水利工程;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一穷二白”的姬家峁人开始种起蔬菜,成了米脂县有名的“菜心基地”。当时城区的蔬菜主要靠姬家峁供应,村里人享受到了生活的甜头。

    1978年,姬家峁人的生活也迎来第一次华丽蜕变。“织女渠的水通了,但是不能饮用,在1980年前,我们村的吃水还很困难。很小的时候,我和家人在半夜3点多就要爬起来去排队等‘石壳水’,然后往山上挑,确实辛苦,而在1980年后就发生了变化。”现任姬家峁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姬有成说,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县种子公司开始在该村进行玉米和高粱育种示范,最多达到1000多亩,品种有10多种,姬家峁一跃成为米脂县的 “育种大村”,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山上的人富裕了便逐渐向山下转移,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那个时候有个口号,叫做‘一杆红旗四朵花,16个重点县社抓,48个网点遍地开花’。我们姬家峁就是16个重点抓中的一个,全靠育种基地的发展,人均纯收入800多元,在当时就了不得了。”后来,全村人便搬迁下了山,生活在平坦而宽阔的土地上。

    发展需要 摇身一变成第三产业大村

    “我们村的人均收入3600多元,现在第三产业是我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姬有成向记者介绍,从2003年开始,姬家峁村就开始第二次 “华丽变身”。

    2003年,米脂县盐化工产业发展起步,县上争取的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落户米脂姬家峁。2006年,长庆油田采气二厂又落户姬家峁。目前,该村累计征用川水地1110.84亩,剩余川水地274亩。

    发展盐化工产业是利县利民的好事情,“说盐话、谋盐事、走盐路”已经成为米脂县发展的主导思想。“姬家峁必须依靠盐化工产业,发展下游产业和第三产业,带民致富。”姬有成告诉记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给予姬家峁村一个优惠政策,拿出200多亩地供该村发展第三产业。

    该村抓住这一机遇,创建了两个片碱厂,年产值达8000万元,解决劳动力50多人,还办起姬家峁社区石料厂,下设5个摊点,解决了近80名剩余劳动力;兴办起两个货运公司和一个停车厂,承担金泰公司的物资运输任务。目前,该社区拥有30多大型车辆、40多辆农用三轮车,安置130多名劳动力,每人每年收入2万多元;在金泰公司和采气二厂两大企业中安置60多名劳动力。去年,县上还在姬家峁进行6亩卤水日晒盐试点,当年每亩产盐100多吨,每亩收入为1.5万元。

    第三产业给姬家峁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白米白面家常饭,奶粉油茶涮鸡蛋。我这把年纪算是赶上好日子了。”姬文堂怎么也没想到现在的生活会如此幸福。

    傍晚时分,姬家峁环村路上灯火通明,文化广场前居民扭起了大秧歌。在大家的要求下,村里的“民歌手”李建梅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兰花花》……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