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新闻 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 > 新闻 > 省市新闻 >

寻找米脂婆姨

时间:2016-08-08 15:35来源:未知点击:
 
 
 
 
 

  米脂婆姨群像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一流传久远的民谣,唱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米脂婆姨”在陕北就是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代名词。

  米脂是否还有如云的婆姨?米脂婆姨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样美艳?作者对米脂进行了采访和调查,所见所闻或许能解答这个疑问。

                                         ——编 者

  米脂的小米粥,婆姨就是被这东西滋润着

  我们一行3人驾车从延安城出发。沿着210国道,途经延川、清涧、绥德一路北上,踏上探寻传说中的美女圣地之旅。10时20分,行程100公里进入米脂境内,稍加休息再次出发。在离县城5公里的地方,我们沿着路标走了一条红色旅游专线,朝着杨家沟驶去。

  这是一个镶嵌在大山中的小镇,四面环山,一条小河穿街而过。镇子上有不少的商铺,而开门做生意的甚少,街上行人寥寥无几。我们在小街上寻觅、排察,臆想能有米脂的俊婆姨定格在我们的镜头里,而连转三圈也没能如愿。在街中桥头上倒是云集了不少上了岁数的人,我们出于好奇凑上前去,这里原来是一个卖小吃的摊点。在一块彩条布搭起的棚下,一对夫妻正在忙碌着打油璇,这里不时地散发出阵阵暖气和一股股诱人的馨香,要不怎会聚这么多的人在此说长道短、评古论今。

  油璇是米脂的地方名吃之一。做油璇就是将上好的小麦面和成团,放在案上用擀面杖擀成薄长形,涂上食油,撒上盐面、葱花,在一头卷起。卷时用力将面拉得薄如纸,一层层卷起,到尾部再用小刀将面片划成细条状慢慢卷完,放在掌心用力旋转压成饼状,然后放在炉中烤制而成。看上去色美诱人,吃起来酥脆爽口。我们一行3人每人吃了两个油璇,又喝了一大碗小米粥。米脂不光是出美女的地方,而小米粥也的确是非同一般。一大碗下肚,让人不由想起已故著名作家柳青,在米脂写过的长篇小说《种谷记》中有这样的描写:“米脂小米仅用凉水淘时,便可看出油脂似的汁液,再经过沸锅熬煎,盛碗里即刻凝脂一层,且不说张口品尝,仅此一见,足可令人垂涎三尺、浮想联翩……”

  人群中的一个老者更是对家乡的小米赞不绝口,他说:“现在城里人时兴吃这吃那,我看就是鱿鱼海参也难比我们的小米好。它能使后生体壮如牛,姑娘美似天仙,就是生了娃娃的婆姨,只要你不要放弃这天然补品——小米,一个月子下来保你还原当初,风韵不减、青春依旧,并可多得几分姿色。即便是没有奶水,也无须寻医问药,只要将小米放在锅里稍加炒制,碾压成面,放入水中熬煮成粥,不是奶水胜似奶水。要不李自成在登基之后,面对皇家膳食,依旧是眷恋家乡的小米饭。”

  红色杨家沟

  杨家沟,山大沟深,人们分别住在阳背两面的半山腰间。据说清乾隆年间,马氏家族迁居杨家沟,经世代经营,初具规模,清同治年间开始营造扶风寨,私宅建筑形式是窑洞式四合院。

  明朝自永乐到万历年间,为防“胡骑”南下,统治者设立“三边”镇总兵拱卫京师。三边戍卒,饷粮丰厚,吸引边客增多,向这里贩运马匹、牛羊、皮毛、手工艺品,使延绥一带商业兴旺起来。临近延绥一带的山西商人和无业者不断移居延绥,迁居一时风行,山西临县与陕北隔河相望。马林槐,于明朝万历年末或天启年间由临县前来绥德马家山,现已经相传十五代,历经明、清、民国和共和国。

  早先从山西迁往陕北绥德马氏家族生意成功发家之后,又从绥德迁移到杨家沟村开始囤田,将原有的商业资本转换为耕地形式的土地资本。18世纪中叶,马氏家族的势力不断壮大,当时除杨家沟村的老住户,同时也吸引了其他村落没有土地的农户人家前来揽工,这些人后来就在杨家沟定居下来,在村子里也明显地形成了阳面住的是富人,背面住的多是穷人。土地革命以前,在这个不大的村落里就出现了70多户地主,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村落之一。

  我们登上高高的扶风寨,很多地方都是人去院空,一派凄凉。而透过那些残垣断壁、歪扭风化的石狮、镂空雕刻的龙门装饰、兽面花卉筒瓦滴水、匾额题刻、石鼓护墩无不折射出昔日的富丽与辉煌。

  我们经过一番地毯式的搜寻,照样没有俊婆姨的出现,在一个旧的四合院里我们见到一姓马的老者,我们说明来意,他轻轻地叹了一声:“唉,你们来迟了。”我们弄清楚了他的意思,他原来是给我们卖关子。

  他接着说:“你们要是在上世纪初来,这里可不缺少美女,哪个大户人家不是美女如云。可是后来战争不断,这里的大户人家就举家带口迁走他乡,有的甚至跑到了海外,美女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我们随他走进了家,一股馨香热气扑面而来,在弥漫的热蒸气中,我们看到了一老一少两个婆姨。老的盘腿坐在土炕上,小者当案而立,她们围着一个面案做着过年吃的茶饭。一块金黄的面团,包上煮熟的豇豆拌枣泥,在她们的手里一下就变成了一个个酷似黄土高原上独有的山峁峁,他们管它叫——黄米馍馍。又是和小米有关,我不由联想到,小米一定是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米脂婆姨不可缺少的天然滋补品。

  这个年轻的婆姨叫马玲,1969年10月19日就出生在这个窑洞,那时由于父母常有病,家境贫寒,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1987年经人介绍同附近桃镇一农民结婚,婚后生了一儿一女,女儿中学毕业就去西安找了一份工作,儿子今年到北京武警总队当了兵,男人一年四季在外打工,现住米脂县城,今天是专门帮父母做家务来的。她落落大方,成为我们这次探寻第一个上镜的“米脂婆姨”。

  离开老马一家,我们又在村子里开始探寻美女,大半天过去了,我们的镜头还是只能对着那些荒弃的院落,败落的山村,可总不能空手而归呀,拍不到美女我们就去红色旅游一番。我们拾阶而上碰到一口建造考究的水井,据当地人说,毛泽东就是吃这里面的水度过了120个日日夜夜。再往上走,一个保存完好的晚清四合院窑洞建筑出现在眼前,这是窑主马醒民家的旧院,正面5孔窑洞及东西两侧的6孔厢窑,院子正中倒坐七间砖木结构房屋式建筑,后来成为叶子龙、汪东兴等和后勤处的办公室,是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旧址。

  194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我看着这个布置古朴庄重的会议室,和挂在墙头反映当时会议场景的油画,仿佛还能听到与会代表那雷鸣般的掌声在萦回……

  米脂最有名的婆姨——貂蝉

  19时左右我们的车驶进了弥漫在烟尘中的米脂城。进入我们视线的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我在暗自想,这浑浊的空气对米脂俊婆姨的锐减也许有着一定的关系。

  次日,我们吃了早餐,问清了路线,再次踏上探寻之路。穿街道,过大桥,顺着无定河向上走了约2公里,我们的车向左手山沟里拐进。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令米脂人自豪的貂蝉故里。

  车沿着水泥路将我们带进一个临时的停车场,一位老人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山沟旁,这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陕西一个摄影家孙宝生的题字“貂蝉洞”。再往前走就是陕北人通常叫的红崖圪岔,当地人给这里起了个地名叫檀合焉,从上面再往下约20米左右,便是貂蝉洞了。我们跟着老人来到洞口,老人从腰间取出钥匙将门打开。据老人说:“这个洞多少年来一直是裸露在外,近两年为了开发旅游,村上人和一个外地人捐资,在洞口搭建了一个约四五平方米的砖混拱顶式的小房子。并花了2000多元请当地一石匠,为貂蝉造像一尊。”透过造像能看到大约直径为1米左右的洞口,从洞口只能向里面看到约两米多深,洞的走向就向下延伸了。老人在造像前点燃蜡烛和香火。

  原路返回,刚进村头老人就下车,将村委会主任叫了过来。村主任大约40多岁,一看便知是个热心人,我们向村主任提出让他带我们去村子里拍几个俊婆姨,他想了一会便说:“好,我就带你们去上面住的一家,那里有一个我们村最俊的婆姨。”我们再一次掉头将车开上了村子的高处,主任带我们走进一个院落。

  刚进院子,一个中年婆姨出来,村主任说明来意,她将我们领进了他儿子住的窑洞。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电视、家具、沙发应有尽有。坐在炕上的年轻媳妇,见来了这么多的人有些不知所措,她赶紧起身下炕,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她看上去轻松了许多。她叫常秋玲,1982年农历八月二十出生于米脂龙镇乡皮条峁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妹五个。2000年初中毕业,2004年经人介绍嫁到这个村子。他的男人叫杜永飞,也是初中毕业,除了每年农忙时在家外,基本是一直在外打工。刚结婚时他们夫妇一同去东胜打过一段临时工,没过多久由于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就回来了。后来,男人学会了开车,但自己买不起车也派不上用场,只好在附近干一些零活,一年下来能赚五六千元。

  临走时我们给她拍了几张照片,走出院子,再也没有信心寻觅下去了。当下已是下午14时左右,我们踏上了归途。

  李自成行宫留下一个英雄的足迹

  回到米脂城内,趁着时间还早,便来到了位于老城北边的盘龙山下李自成行宫。不巧这里正在整体维修,我们只能在外围拍一些照片。据史料记载:它兴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位于盘龙山山腰。后有群山环抱,前有饮马河回绕,真可谓虎踞龙盘,气势非凡。山下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吕祖祠、娘娘庙、石坊。拾阶而上有二天门、前楼,顶层中轴由前至后为玉皇阁、牌坊、启祥殿、兆庆宫。东西两侧分置钟鼓楼、前厢、廊庑、后厢殿。总占地面积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是一处至今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崇祯十六年(1643年),已在西安建大顺朝的李自成率军返回故乡,在此驻跸,因此后人称其“李自成行宫”。这一古建筑经过历代数次修缮,它已成为该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名胜古迹,每年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旅游。

  “米脂婆姨”的金字招牌就是由她们支撑着

  贺国建是米脂的文化名人,拜访他时,他把一本米脂文史资料第二辑《米脂婆姨》递给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很快就被目录上的人物吸引住了。这里有貂蝉传说、闯王夫人高桂兰、雨花台烈士杜焕卿、塞上女杰尤祥斋;这里有雷锋式战士高东丽、巾帼英雄杜瑞兰、爱国教育家杜岚、建筑学家高亦兰、《兄妹开荒》原型马杏儿;这里还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掌秀英、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贺彬等,40多位不同时期的米脂婆姨代表人物。我的心在震撼,仿佛对“米脂婆姨”的概念有了新的诠释。现在说起米脂婆姨,不该停留在美女的层面,以上这些赫赫有名的米脂女性,是她们架起“米脂婆姨”这块金字招牌的钢筋铁骨!

  在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全国各新闻媒体对“米脂婆姨”的相关报道。“延安一家政学校异地申请‘米脂婆姨’商标”、“米脂女县长赴京抢注‘米脂婆姨’商标”;有“延安米脂抢注‘米脂婆姨’”、“‘米脂婆姨’走天下”、“喜闻‘米脂婆姨’成名牌”;还有“米脂县职业中学依托‘米脂婆姨’文化品牌创办米脂女子家政学校,累计向北京、上海、西安、深圳、苏州等大中城市输出学员3900多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一些媒体的报道。

  事实上,这几年从米脂出去从事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姑娘非常多,出去的“米脂婆姨”秉承当地人的踏实品性,服务质量整体水准很高,在外地享有声誉。有人称,“米脂婆姨”的出门打工与陕北的特殊历史有关:当年在陕北出生或战斗过的高级干部进城后,自然非常希望陕北当地人帮忙料理家务,一时间,“保姆”、“家政”就成了许多“米脂婆姨”出门挣钱的主打业务。

  为什么在今天的米脂,年轻婆姨的身影那样稀罕?这和米脂婆姨走出米脂谋生赚钱不无关系。看来,要领略米脂婆姨的风采,真不一定非得在米脂。





扫描二维码,关注米脂婆姨网—米脂婆姨网络公司微信公众帐号,获取最新资讯和优惠活动信息~
标签:
乐聚换:珠海网闲置物品嘉年华
精彩图文
米脂实行三三制始末
大美米脂
采访高西沟村支书记——姜良
珠海网小编探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