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脂李自成纪念馆展出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军势如破竹,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其主要原因,过去史学界一直认为是社会因素所致:明王朝的腐败统治;苛捐赋税的繁重;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等等社会原因。但人们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当时的生态环境变化造成李自成起义、明王朝快速崩溃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开历史,明王朝从万历年到崇祯年这72年当中,特别是在崇祯末年在华北、西北、山东、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发生了大范围的蝗灾,仅在北方就形成了一条长1000多公里、宽数百公里的一条蝗虫分布带,飞蝗所经之处,千里赤野,草叶不存。连年凶荒,禾苗尽枯,病疫四溢,仅万历和崇祯年间北方大面积的两次大鼠疫流行,就使得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处处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景。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摘录:“臣陕西安塞县人也,中天启五年进士,……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削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最可悯者延安府安塞城西翼城之处,每日必弃二三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粪土者,至次晨所弃婴儿,已无一生,而又弃之者矣……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1627年,陕西大旱,陕北更为严重,米脂地震。
米脂博物馆展出的一块巨型鱼化石,出土于李自成的祖籍米脂县李站乡张崖村,经专家鉴定:距今约2亿年左右,属远古中生代三迭纪。由此证明,当时的米脂,乃至陕北一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动物繁多,一片广袤秀美的地方。
《太宗实录》载有明代前期曾从江南迁军到绥德卫屯垦戍边。明洪武九年(1376年)“迁江南上江之军于其地,立屯田法戍之。”说明在明代我们陕北的原始森林覆盖面还是很大的。随着岁月流转,明清以后,人为的破坏,乱砍乱伐,致使后来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水土严重流失,风沙侵袭,土地逐渐沙漠化。生态遭破坏,环境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空间。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群众种草、植树造林,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退耕还林还草,山又绿了,水也清了,植被逐年在扩大,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离苦得乐。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构建安定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快,我区神府煤田的优质煤被火车、汽车滚滚不断地运向全国各地,靖、定等县的油、气通过管道输向西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陕北老区人民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回头看历史,在大量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我们应保护好大自然,保护好生态,治理好环境,守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