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与市领导合影
绥德大碗唢呐齐奏
采风时认真作记录
学者与老百姓扭秧歌
18日-25日,与会者按照预设的“北线”、“南线”、“西线”三条不同的线路分别对榆林市所属的榆阳、神木、府谷、佳县、米脂、绥德、清涧、定边、横山等10个县区的近20种民间音乐品种和相关民俗仪式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其中,西线共有19人:14名中国人,5名外国人,在考察中他们与当地的老百姓一起录制民歌吃农家饭,看皮影戏、腰鼓和求雨表演,与他们交谈,参与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行程。南线以音乐文化的功能性与主导脉络一致性下面的区域特色为主题,通过礼俗显现出为神、为人两种并行不悖的理念的存在,充分表明当下民间音乐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性和实用功能性。北线的考察团则重新认识“黄土地”:陕北民间音乐的表演在电影和民族志中的表现,讨论了在电影与民族志记录中的陕北民歌、腰鼓舞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他们都代表着中国多重的音乐文化形态,他们同样值得各位学者的重视。
皮影戏
在婚礼席上新娘喂老外吃面
陕北秧歌
老外也来打腰鼓
7月26日-27日,三组代表在考察的基础上就黄土高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独特价值、文化定位、文化品格、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变迁、保护与保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研讨,使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与研讨任务。
考察人员齐唱陕北民歌
记者张媛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乔建中合影留念
会议求得了多方面的共识,榆林是中国黄土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播地;在黄土高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上千年的交融、流变和碰撞的历史进程中,榆林地区的民间音乐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品格,并蕴积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价值;陕北民间音乐是由生活在这里的广大民众为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而创造的;在独特的地域环境、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城乡老百姓传承的丰富创造力中,榆林民间音乐已经成为一笔巨大的文化资源,也是包括音乐人类学在内的各社会人文学科十分理想的探讨研究对象。与会者一致认为:陕北高原及其文化生态为与会者提供了学术境域,为学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研究对象,也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减缓传统音乐文化的弱化趋势,如何保持传统音乐的多样性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参照!
在中华文明复兴的大业中,传统音乐居于不容忽视的地位。政府、学者和民间音乐的拥有者在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运动中,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传统深厚的陕北民间音乐也一定会以更繁盛的面貌广泛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将获得国际、国内热爱它的朋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