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是个喜气盈盈的月份,仿佛每天都是黄道吉日。大红灯笼和红底金字的对联染红每个院落;鞭炮声和滋滋啦啦的炸糕、炸丸子声逗乐每个院落;煎鱼、炖肉的香气熏醉每个院落……人们把一年的欢乐和幸福都浓缩在这个时节,并将年事活动编成“顺口溜”代代相传,张扬着陕北民俗文化特有的人文魅力。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家有慈母严父,有贤妻娇儿,家乡有亲朋好友和看不够的山山水水。所以,一到腊月,他们归心似箭,提着大包小包,不顾奔波的疲劳和风雪的肆虐,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为的是一个骨肉欢聚,图的是一个吉祥喜庆。
“腊月初八,粥饭吃遍各家”。那天,人们用糯米(或软米)、红枣、小豆、核桃或花生仁煮成稠粥,天亮时分,祭祀神灵,给粮仓、菜窖、畜圈及院树上,泼洒一点,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尔后,合家共食,并邻居互送互尝,共祝来年大吉大利,平安康乐。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三这天,又称小年,家家把灶王爷图像从神龛中剥下烧掉(但是,忌讳说“烧”,要说成“升天”)——到天宫玉皇大帝殿汇报去了。烧前,要给灶王爷图像上抹上灶糖,让他“上天言好事”。尔后,将新买的(不能说“买”,要说成“请”)灶王爷图像贴入神龛,求他“下界保平安”。
“二十四,写对子”。这天,自写或请人写对子,准备于除夕那天贴在门窗上,粮仓、畜圈及院树上,图吉利,祈鸿福。
一般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联则是“福星高照”、“紫气东来”之类的吉祥喜庆语。同时,剪窗花,糊灯笼。
“二十五,做豆腐”。这天,家家用石磨推豆子,用卤水点豆腐。有的还用欠面压粉条,过年烩菜。
“二十六,来剥肉”。这天,杀猪、宰羊,并将整猪、整羊,根据食用需要,切剁成大小不同的块子。
“二十七,宰火鸡”。这天,杀鸡,并拔毛做掸子。有的还剥兔子。当天不吃,挂在房檐下,待到正月,招待客人。
“二十八,蒸面发”。这天,蒸白馍、黄馍(即米面馍)和糕。白、黄馍馍,要点上红花,以示喜庆。糕有枣的、糖的、豆的、菜的、萝卜馅子的,还有条状片子糕。同时,要炸油馍馍。
“二十九,馇粉走”。馇(读音“擦”)粉,即将荞面磨成糁子,再碾成细面,加水滤去渣子,将滤过的面汁入锅烧煮,几经搅动,后将面糊舀入盆或碗中,让其冷却。吃时,切成条状,与炸豆腐、炸山药条、羊杂碎、肉丸子及菠菜或干白菜烩成汤喝。饺子粉汤是陕北群众最可口的年茶饭。
“三十叩头”。先给神灵、祖先敬香,而后给长辈叩头。半夜12点,点炮放花吃饺子。吃毕,小辈给长辈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祝愿晚辈“长年百岁”。除夕夜,还有守岁习俗,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包饺子、打牌、拉话,直至天亮,争放开门炮。
从陕北及各地民俗看,一般腊八节将拉开过年序幕,各家除进行上述活动,还要净扫家院,缝制新衣,拆洗被褥,揩擦家具,并给不能回家团聚的外地亲人发贺年信,还得上祖坟,送祭食。
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到来,千百年来在农耕文化熏陶下不断兴起、不断完善,并将它约定俗成,形成习俗的过年活动,在人们思想理念超前,生活方式日臻现代化、生活节奏日趋快速化的今天,渐渐淡化。但它毕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段历史现象,在提倡弘扬国学的今天,回忆起来,还蛮有东方古国的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