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降水少但比较集中,大雨、暴雨较多,易造成山洪水害,而秋季的连阴雨也会给作物授粉、成熟带来一定影响。 明代 天顺六年(1462) 陕北秋涝。 天顺八年(1464) 秋,陕北淫雨,庄稼歉收。 嘉靖十二年(1533) 六月淫雨不止。 嘉清二十五年(1546) 暴雨山洪成灾。 嘉靖三十六年(1557) 雨涝饥荒。 万历三十二年(1604) 暴雨突发,山洪成灾。 清代 康熙四十八年(1709) 秋淫雨,饥荒。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山洪暴涨,淹冲田禾房屋。 乾隆三十二年(1767) 暴雨山洪使无定河改道,冲毁田禾。 道光十一年(1831) 水灾。 同治七年(1868) 水患。 光绪十年(1884) 夏暴雨,冰雹山洪。 光绪十六年(1890) 七月初一(3月16日)、初二,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庄稼受淹。 光绪二十年(1894) 淫雨经旬。 民国 民国10年(1921) 无定河水涨淹两岸。 民国21年(1932) 夏末秋初阴雨连绵,居民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受损。 民国22年(1933) 无定河暴涨,淹没两岸。 民国26年(1937) 农历八九月淫雨,无定河暴涨,淹没两岸田禾。河道由周家沟沟岔改至十里铺坡底。 民国29年(1940) 十月初三(11月2日)雷雨骤至,平地水深3尺。 民国31年(1942) 7月13日(农历六月初一)暴雨。8月5~6日(六月廿四、廿五)又连降暴雨,山洪暴涨,房屋、树木、桥梁冲毁多处。东沟洪水漫过翔凤桥,冲进东门、南门,历史罕见。 民国35、36年(1946、1947) 秋季均有水灾。 新中国 1953年7~8月间 暴雨冲毁郭兴庄山地,减产。 1957年5月23日~7月15日 数次暴雨洪水。 1959年8月2日~9月1日 连阴雨一月,秋田减产。 1960年6月18日 印斗等地暴雨半小时,作物受损。 1961年9月21日 降水131.2毫米,占全年降水1/4,历史罕见,冲毁大批坝地庄稼。10月6~19日连阴雨14天。 1966年7月17日 城关等地暴雨,无定河暴涨,席卷两岸。 1970年7月31日~8月1日 沙家店等6公社连降暴雨,洪水冲垮大小土坝70余座,30户窑房受损,死2人。 1976年 7月22日~8月1日阴雨11天。8月29~9月6日连阴雨9天,降水105.6毫米。龙镇阴雨40天,影响花期授粉。 1977年 5月27日、7月6日两次分别降水70毫米、90毫米,山洪暴发,冲垮箍洞田120余亩和水库、坝地多处。 1978年 6月23日,印斗等公社暴雨,沟道庄稼受损。7月22日,暴雨山洪冲毁杨家沟箍洞田400余米。7月28日,陈家岔一带暴雨,吴仲沟上游3座大坝被洪水冲垮,9丈高的洪峰出沟,冲毁陈岔村戏台和印斗供销社门市、库房,损失8万余元。8月25日~9月8日杨家沟一带连阴15天,降水203.6毫米。其中8月29日1小时降水45.1毫米,洪水先后摧毁拦水坝329座、水坝地5038亩。 1980年夏 暴雨成灾。 1985年 局部地区雨涝。 1988年8月7日 李家站乡14村1万亩秋田受暴雨冲毁,损失严重。 据1952~1980年气象统计资料载,出现暴雨18次①,只在7、8、9月出现,以8月最多,达9次。本县大雨、暴雨多以雷雨构成,一般出现在午后到前半夜,时间集中,降水强度大,形成山洪暴发,冲毁良田、房屋,对水库、坝地威胁较大。1961、1977、1978年洪灾,损失较重。 连续8~15天降水≥30毫米,为中期连阴雨,多于15天的为长期连阴雨,多发生在7、9月。据1952~1980年统计,连阴雨40多次,其中中期9次,长期1次(1959年)。连阴雨如处在作物成熟期,会降低光照、温度,使作物贪青晚熟。秋连阴雨会影响冬小麦适时播种,使洋芋含水大,易腐烂,难存放。 |
①日降水量>50毫米称为一个暴雨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