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李自成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舞台上,指挥和导演了一幕幕的史剧,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李自成的历史,是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的历史,正如毛泽东阅读了《永昌演义》后所述:“吾国自秦以来2000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的伟大农民战争,就是2000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民的武装。
李自成出生在米脂,而我又是李自成纪念馆的创立者,有责任写点有关李自成英雄业绩的文章,今就李自成驿马铃考证于后,以示纪念。
李自成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其大半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及起义前当驿卒的这段生活,至今在我县广为流传。
现在李自成行宫内展出一颗直径为36毫米、壁厚2毫米。重约35g的铜铃,极为珍贵,它是纪念馆展品中有关李自成在米脂唯一的一件遗物。
铜铃系扁圆球状,高桥式系钮,铃正背两图案雷同,均有凸形花纹两层,中间有圈带型凸棱两道,正背两面上层均铸有凸出的楷书“自成”二字,下层铸有“虎头王”型图案。铃的一面缺下半段,另一面沿凸棱处有裂缝一道,长2厘米,铃内由无碰珠(因铃破珠失落),铃系内孔原为正圆形,先呈椭圆状,磨损痕迹很深.可见主人曾用的时间较长。
此铃是我在米脂中学教书时(当时行宫是由我管理的),1979年7月在高考招生中,我的邻居王宏雄(原榆林中学教师)同志亲手把他祖上留下来的这颗马铃交于我,捐给李自成行宫,让我很好的保存着。
王家祖上世代为铜匠,在米脂一带很有名气,据宏雄同志讲,此铃是他们先辈们一代一代保留下来的,一直珍藏至今。
此铃曾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做过介绍。
铜铃的发现地是在李自成的故乡,米脂城关又是李自成起义前活动的地方,所以有必要让他们追溯这段历史。
1626年,李自成在陕西延安府应募为银川驿驿卒,担负着从延安至银川的公文函件传递任务。
清代《米脂县志》卷二记载:“米脂县城池古名毕家寨,又为银川关.....银川驿,顺治五年尚有驿丞.....”
清代绪丁未《米脂县志》,第二册,记载:银川驿在城内归知县兼管北至榆林县鱼河驿九十里。额设马夫九名,每名曰支工食银二分,马一十八匹每匹日支草豆银岁六分,支银五百四两拨边塘马九匹,马夫四名半,按旧志记载本驿额设驿马二十匹,驴三十头,马夫二十名。康熙十四年裁驴三十头,夫十名。十五年裁马8匹,夫四名,实留驿马十二匹,马夫6名,工料银二百九两三钱五分三里三毫。
1630年,明迁来纳兵科给事中刘懋奏本:以本年开始,在全国实行裁减驿卒,共裁去驿卒经费十万多两。
戴笠《怀陵六寇始终录》卷三记载:崇祯三年九月记事:“陕西侯代巡抚王慎行,请借布政司三年(崇祯三年)以来新裁减驿站银三万两,募兵买马......”《后鉴录》卷五、《豫变纪省略》卷二记载:“.....父亡后,家中甚贫,无所依靠。遂于今岁,去充任即设在米脂县城内的银川驿驿卒,乃习骑射,就到递送文书。自成原即粗通文字,为人远识,而能顾大局,与人交舍好大义。因而能得众,为诸驿卒所拥戴。
清代康熙《米脂县志》记载:“李自成以驿卒失公文被裁,归家后,饥荒无所衣食,由于生活所逼。走徒无路,遂向邑绅艾同知借贷,因无力偿还,被艾同知告之县衙,众驿卒愤,救自成出,时值农民军不沾泥(张寸孟)部在米脂。绥德、清涧等地组织农民军,李自成遂改衣不沾泥。
综上所述李自成于1926年———1930年起义前这段时间,曾在银川驿当驿卒。银川驿就在米脂城内城隍庙湾。先还存当年栓马桩遗迹。
在明代,全国各地驿站的走递马匹亦向民间签派,名为“马头”,谁乘骑均由驿卒本人负责供养,其费用由全内各户共同帮贴,是明代徭役项中的四差之一,因此,李自成与驿站方面就发生了一些关系。由于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为防止驿马被盗,李自成为自己的马铸造了驿马铃。系于马身,表明此马为官府驿马,不易失盗。
据考,李自成曾学锻造,表明他会干铜铁活,所以在当时为自己的驿马铸造数颗有自名的铜铃是件极易的事。
1626年,正是明天启六年丙寅年,恰是农历虎年。这一年也正是李自成开始当驿卒之时。所以铸造此铃意义有二,其一为实用,其二有纪念意义。
此铃的铸造时间应为李自成当驿卒时,即1626——1630年春,从1630年秋起义后,一直到当闯将,闯王。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及后来建立大顺、改元“永昌”,进北京称帝。这段时间曾两次返里,但都是来去匆忙,顾不得铸造铃,更不可铸书有“自成”二字的马铃。
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明史专家谢承仁先生看了铃后断言:“如果断定这个铜铃确实系李字成遗物,认为此铃是他参加起义军所铸造。倒不如认为他当驿卒时所铸更为合适。” &nbs此内容由于含有不允许的关键词被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