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抒玉
她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里成长起来的著名女作家,又在《延河》杂志工作几十年、曾任副总编辑,她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她是已故石油文学奠基人李若冰的夫人、三个孩子的母亲……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著名作家贺抒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畅谈她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理解。谈丈夫:很多人还在怀念他
79岁高龄的贺抒玉,因患气管炎和肾病,她说自己平常已不太出门。但在家也不闲着,看电视、读报、写文章,生活得很充实。她说李老的身体原来一直很好,去世得太突然,自己心里一直有点不太能接受。目前正在着手整理《李若冰纪念文集》,全国各地各界的作者竟送来八九十篇缅怀文章,再加上作品研究等大约有30万字,估计今年秋就可面世了。贺抒玉说,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对得起老伴,“李老一生都在回报人民和社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创作。生前他就曾说,想早点退下来,写写长篇……”李老曾帮助过很多人,有些人她是了解的,有的则是通过这些纪念文章才知道的。他们能主动写文章来纪念李若冰,这就说明同志间的真情真是太珍贵了,让她很感宽慰。
话当年:野战军里的姊妹花
贺抒玉说自己出生于米脂县一个大家庭,16岁时和姐姐一起参加了文工团。那年正月初二,哥哥用毛驴将姐妹俩送到绥德。她回忆说,当时绥德文工团跟着庙会走,从春天到初冬一个村一个村地过,有时一天要演三场。后来迫于形势,文工团一度解散。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分散在各处的团员被用鸡毛信招到了部队上,加入了彭德怀领导的第一野战军。有一副好嗓子的姐姐演白毛女、李香香,而自己长得较瘦弱,就跑龙套演个小男孩什么的,主要工作是拉二胡、写剧本。在演出过程中,她积累了很多素材,当时写的剧本光演出过的就有十多个。但那些剧本都没有收入自己的文集。年轻时的热情令人感动,但那些作品现在看来似乎有点粗糙。那个时期,这对姊妹花跟着部队走,一停下来就给当地群众演出、搞宣传,一路从延安走了出来。西安解放的第二天,她们就在大街上扭起了大秧歌。贺抒玉笑着说,当时苦是苦,但激情万丈,精神上非常充实。当年过黄河时,和敌人距离很近。她们就想,万一被逮住就跳黄河,坚决不做俘虏。
寄语女性:自强自立最重要
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贺抒玉说她觉得很幸福,也很满足。她和李老相识、相恋在战争年代,幸福地生活在和平时期。那个年代的人,不论男女都很看重事业,对家庭考虑得其实不是太多。正因为两人分多聚少,所以都很珍惜团聚的日子,几乎都没有因经济等方面的琐事争执过。她说两人和谐的关系、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儿女们的影响较大。女儿当兵出身,却通过自学取得了大学文凭,后来夫妻双双共赴深圳创业,事业有成;儿子李珩、李勇都没有让他们失望。贺抒玉说她当编辑的时候,挖掘了路遥等一批文学作者;退休后,又尽可能地支持家里的保姆读书学习,其中有的后来当了教师,有的做了小老板,所以有人戏称她家是“保姆培训中心”。“作为现代女性,自强自立非常重要。只有内心有所追求,生活才不会辜负自己。”贺抒玉说,这是她的人生感悟。文/图记者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