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地
巡
礼
★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位于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距离县城30公里,地处黄河之滨,东部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总占地105亩,主要包括毛主席东渡纪念碑、东渡黄河雕塑以及转战陕北浮雕。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和陕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代表,它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成长、成熟的一块革命圣地,也是驰名华夏的红色旅游之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
地
故
事
★
东渡黄河
离开延安,陕北转战。毛泽东虽然身处陕北一隅,却心系全国,周恩来总理曾经风趣地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1948年3月,无论是从陕北还是从全国的形势看,毛泽东坚持留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他曾经说过不打败胡宗南,绝对不过黄河,那么现在,是过黄河的时候了。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央机关决定东渡黄河,到华北去,尽快与中央工委、中央后委会合。汪东兴受命到吴堡县的川口去做好东渡黄河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船工薛海玉带领几十个年轻人开始了渡河训练,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一个来回,经过几天的训练,船工撑船技术更加熟练,战士们对黄河的水性更加熟悉和了解。为了对付上游冲下来的冰块,对船体造成的威胁,汪东兴和船工们研究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渡河万无一失。
1948年3月23日,是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中央各机关都开始陆续出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居住4个多月的杨家沟。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捣乱破坏,迷惑敌人,确保党中央机关东渡的顺利进行,汪东兴率领部队和地方政府,还专门在川口渡口以北的佳县木头峪渡口,以南的拐上渡口,宋家川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活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行动。毛泽东站在黄河边上非常感慨,看着黄河说:“黄河呀,对我们是有恩情的,陕北人民我们是不能忘的,这一年在陕北转战,不虚此行。”
在撤离延安一年零五天的日子里,中央前委辗转行程1000多公里,住过数十个村庄,两次和敌人几乎相遇,哪怕是在最危急的时候都没有渡过黄河。毛泽东和党中央留在陕北与国民党巧妙周旋,不仅安定了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也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随着战略进攻号角的吹响,直接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已摆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此刻他要渡过黄河,他要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毛泽东脚踏黄河,背靠陕北,以胜利者的姿态,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毛泽东在川口东渡黄河,中国革命的胜利从陕北的延安和榆林,走向西柏坡,走向全中国。川口东渡,渡的是中国革命的方向,渡的是中华民族的命运。
★
不忘历史
▲薛海玉(中间年长者)
当年曾亲自组织人员扳船送毛主席过黄河、亲耳聆听毛主席说“陕北是个好地方!”的薛海玉,永远忘不了1948年3月2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更忘不了在自己耳边回响了半个世纪的伟大声音,他乐此不疲地向前来参观学习者讲述毛主席东渡黄河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的3月23日,都是吴堡人民忘不了的日子,毛主席东渡黄河是中国革命史的闪光点和转折点,是陕北老区的光荣,也是吴堡人民的骄傲。
▲吴堡县70年代竖立的“毛主席东渡纪念碑”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
▲大美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