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从明代建城以来,一直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汇集的一座古城。现在的老街,虽然恢复了原来拆除的古代跨街楼宇,整修了店面,但这么多年来,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进行旅游定位,致使这一全国少有的旅游资源不为外人所识,即便来了三三两两游客也不知道看什么,买什么。就老街恢复手工业店铺的问题,我提一点建议。
榆林老街原来的手工业作坊,店铺林立,生意兴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作坊已消失殆尽。这些作坊,除饮食业外,还包括有工艺品、日用品等等。这些手工技艺,有些已经消亡,有些正在消亡。恢复这些手工技艺及其作坊,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将会大大提升榆林独特的旅游品味,推动榆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可恢复的部分手工业作坊
1.擀毡。其手艺人称毡匠,现在新住宅虽然已很少铺毡,但作为坐垫,特别是加彩、加花的毡还是有销路的。
2.织毯。其手艺人称毯匠,炕毯、床毯、地毯、壁毯销路还是很好的。
3.弹花。其手艺人称弹棉花匠。现弹现装被褥,老百姓是很喜欢的。
4.织口袋。其手艺人称毛毛匠,现场织线口袋、毛口袋。
5.箍箩。其手艺人称箩匠,分粗箩、细箩等。
6.扎笤帚。用各种材料扎扫地的扫帚及扫床的笤帚。
7.泥塑。其手艺人称画匠,做纸扎及泥塑。
8.金银器加工。其手艺人称银匠,进行金银器加工。
9.铜器加工。其手艺人称铜匠,加工各种日用及工艺品。
10.纸扎。其手艺人也称画匠,以儿童玩的风车、风筝及其他玩具为主。
二、老街整条街应分段设立各个特色文化的区域。以上的手工业作坊应放在南门至万佛楼这一街区。
三、解放前及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的寒食节期间的三天内,以四方台子为中心,进行出售泥塑制品(俗称泥娃娃)、瓦器制品(俗称瓦火炉)、纸扎制品等工艺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风俗,应在恢复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同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