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生态、城市、区域“四大经济”,大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良好势头。年初确定的180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20亿元,财政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36%。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6%。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
在国民经济高位运行的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市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同比增长20%;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370元,同比增长13%。全市粮食产量突破26.4亿斤,创历史新高。全市106个市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规划和52个专题规划基本完成。草、羊、枣、薯和果桑、蔬菜、杂粮、制种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农村六大百姓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完成安全饮水投资22936万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826处;完成农村公路投资11.9亿元;完成305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发展太阳能用户200户,风力发电100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参合率达88.17%;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全面竣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6500人,转移6000人。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榆林经济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榆神煤化工园区、榆横工业园区、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绥米佳盐化工区、定靖油气产能园区、吴堡煤焦化园区“两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原煤产量10759万吨,原油606万吨,天然气72.4亿立方米,原盐28万吨,分别增长10%、23.3%、31.8%、6.8%。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安排城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项,投资6.8亿元。“双创”工作全面加强,城区市容秩序明显好转。进入冬季以来,重点开展以城区禁烧烟煤和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锅炉改造、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和油烟污染整治为主的“蓝天工程”,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276天,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市“三个百树”暨义务植树1072.5万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5平方公里。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全市904个隐患点和受威胁的群众重新发放“两卡”,将55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列入防治方案。狠抓以锦界工业园区循环示范工程为典型的50个重点能耗企业和3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关闭了115户兰炭生产企业。
区域经济全面推进,区域合作迈出新步伐。我市非公企业达到6846户,从业人数11万多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GDP的45%,财政贡献率达42%。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签订各类招商引资项目93个,投资总额536.05亿元,引资489.4亿元。成功举办了中国榆林首届国际荞麦节、红枣节和西部国际煤炭博览会、陕晋蒙宁甘市长论坛以及北京榆林商会成立庆典等投资促进活动,在深圳、香港、东莞三地成功举办了3次大型项目推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