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是今年榆林两会的关键词之一。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就全市精准脱贫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落实“工具包”行动方案
给予贫困户多项优惠政策
郭建军代表是子洲县马蹄沟镇镇长,去年,该镇通过鼓励贫困家庭发展适度养殖、核桃产业,对贫困户进行培训等措施,使590多人摘掉“穷帽”。但郭镇长还不敢松口气,目前,全市有28.15万贫困人口,子洲就有5.1万多,其中马蹄沟镇有7452名贫困人口,占全县的七分之一,脱贫压力确实不小。
“问题一,兜底脱贫对象标准没有明确,基层不好操作,容易诱发矛盾。问题二,农村外出人口多,实际收入难测算。问题三,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但见效慢,贫困户的认识不到位。”郭建军建言,县乡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很多问题需要市县层面明确。
压力之下,子洲县怎么脱贫?“今年将全面落实县上产业精准脱贫‘工具包’行动方案,抓好产业发展和兜底保障,如期实现脱贫,我们仍有信心。”市人大代表、子洲县县长叶庆隆表态说,脱贫攻坚是子洲首先要完成的一件大事。据了解,子洲精准脱贫“工具包”整合涉农资金,给予贫困户种植核桃每亩补助1500元、苹果每亩补助1400元,养羊5—10只补助5000元等多项优惠政策,引导贫困户依靠产业自身“造血”,实现脱贫致富。
对照全面小康标准
明确重点扶持领域
委员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农工党委员建议,应在“精准”二字上下工夫、出实招、求实效。县级扶贫部门应将拟脱贫人口依据致贫原因分类精准到户,按照“五个一批”措施要求列出帮扶项目;将拟脱贫贫困村按照“水、电、路、讯、房、绿”六到户和“文、教、卫、保、商”五到村的标准,列出整村推进项目清单,形成项目库。对拟“摘帽”的贫困县应按照“补短板”的要求,对照全面小康标准,明确重点扶持领域,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
“我们能感受到,所有工作都在为精准扶贫服务,但光干部们着急还不行,光给扶贫资金也不行,还要扶志气,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赵亚龙、李明海等基层代表如是说。
扶贫不扶懒汉
不搞包办代替
农工党委员提出,近年来扶贫投入效益递减,主要原因是剩余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直补到户助长了“坐等扶贫”“养懒汉”的问题,部分贫困人口甚至错误地认为扶贫就是“分钱”,争当贫困户,政府不给钱不脱贫,把“脱贫确认”作为与政府博弈的筹码,造成扶贫效果下降。
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建立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正向激励机制,可采取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不搞包办代替。各级资金监督部门要建立容错机制,对于资金滞留问题应分类区别对待,允许扶贫资金调剂使用,项目未完成,资金就不能兑付,不必追求资金兑付速度,忽视项目实施效果。
“扶贫不能扶懒汉,要鼓励贫困户干事创业,站起来走路……建议不给资金上的扶持,而是在发展产业、创业过程中给予政策扶持。”刘买元、乔尚升等代表提出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府工作报告号召:聚焦“脱贫”“摘帽”两大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有代表委员们的聚焦关注,有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榆林集中所有力量,必将于2017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造福370万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