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祭文徐师曾(1517——1580年明代官史、学者。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江西人。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进士。)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还以,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祭文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也是一种文体,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古人或者现在的官祭的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赞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了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附:《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日:“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
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一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竞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符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十二郎是韩愈次兄韩介之子,过继给韩愈的长兄韩会,在其族中排行十二,因此称为十二郎。
古代的祭文,与宗法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除了表彰死者的功绩、美德外,也宣扬鬼神迷信,借此巩固宗法礼教制度。后来儒家又把这套礼节伦理化、规范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写的祭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变化和发展。内容上,摒弃了旧祭文所宣扬的鬼神迷信的封建色彩。形式上,用真挚朴实代替了晦涩浮艳的文风。米脂的旧祭文,多少年来遵循着旧的传统框架做文章。虽然鬼神迷信的色彩并不浓烈,但在祭文中远没有跳出这个圈子。这与人们在千百年来形成的那种忌讳心理分不开的。葬礼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忌讳,人们忌讳神、鬼、死亡……所以就产生了焚香祭祀,以求解脱。多少年来,百姓一直没有摆脱这种忌讳心理的约束,始终围绕着这种心理做文章。
米脂的旧祭文中,除正祭文还有点变化外(正祭文也有老套的),其它祭文大都是一些老套话。有的外祭文纯属一种形式,没有多大内在的现实意义。文辞陈旧,形式呆板,尽管如此,这种形式还是不可少的。其实,祭文的性质与“悼词”是一样的,所以在格式上也应当接近于悼词,而不应当一味的去追求“老八股”。下面附笔者为崔二牛合葬父母时写的一篇正祭文,权作为正祭文的一个实例。
这篇祭文里,开头结尾套用旧的格式,在正文里力求用靠近悼词的写法,来表达孝子们怀念亲人悲伤的情感。
例:
维公元一九九七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孝男:长田、世田、永田,孝女:仰田、俊梅,孝孙:亚民、崔朗、崔昊,孝孙女:亚平、亚丽、崔丹、崔娟,谨以香楮庶馐之仪,致祭于父母亲大人之灵前。先父因病经多方治疗,儿女们无回天之力,不幸于本月初一日早七时五十分病故,享年八十三岁。父亲生于民国初年,国难当头,生不逢时,官军窜匪兵荒马乱,加之祖业家境十分贫困,只靠祖父卖糕养家糊口。父亲兄弟四人,有一贤妹。父亲排行老二,一大家人家尽管起早摸黑,还是过着粟不充饥、衣不遮体的生活。也许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不同,造就了父亲勤劳、俭朴、博爱的持家之道,也养成了父亲处世干炼、为人正直、性格刚毅的品质,为父亲后来工作、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一九四七年参加工作,同年入党,历任乡长、公社书记、管区书记、自来水公司经理等职。父亲对工作一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高风亮节,几十年如一日。父亲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干着平凡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做着平凡的工作。父亲在工作期间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有什么高官厚禄。但是父亲有着严谨正直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这足以是我们后人效仿的典范,也是父亲留给后人们的宝贵财富。
父亲十八岁与十五岁的丁氏母亲结发为妻,父母相敬如宾。母亲的处世性格与父亲很是相近。母亲聪慧、能干、刚烈、善解人意,但不同流合污;贤淑、爱好、厚道、和睦邻里,但不阿谀逢迎。尽管父母同心协力共创家业,但当时由于社会黑暗,千般辛苦也未能摆脱家境贫困的骚扰。父母相依为命苦渡年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不幸家中伯父病故,丢下寡母幼子苦不堪言,这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伯父的去世使父亲断了手臂,雁失行序,痛不欲生,丢下妻儿老小使父亲万般惆怅。然而父亲深明大义,做通全家人思想工作,同意自己嫂娘另行改嫁。在当时来说这绝非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需要顶住社会、家庭、亲朋好友的种种流言蜚语。父亲浩然正气洞察一切,将此事处理得合情合理。父亲当时的苦处,有谁人可知?!父亲独自吞下了一颗常人难以吞下的苦果,这就是百年以后嫂娘的尸首能否与自己的兄长安葬在一起!一颗苦果整整困惑了父亲大半辈子,直到一九八六年父亲年已古稀,但为了手足之情,为了家族团聚,父亲一马当先,运筹帷幄、辗转反侧,将自己的嫂娘尸首与兄长合殡在一起。记得那时年迈的父亲高兴得老泪纵横,开怀痛饮。
父亲的青壮年是在苦海里度过的,祖父与伯父相继去世,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在了父亲一人身上。父亲以兄长的身份担起了一大家子的重担。从我们记事起,我们这一大家子,那家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父亲的参与,那家的的婚丧嫁娶也都离不开父亲的筹划。每一件件、每一桩桩,都历历在目。
天地为证有口皆碑。记得那是一九七二年我们的长门大哥崔雨田突然得病,病情十分严重,生命垂危,需要行施手术。手术必须输血,父亲得知如雷轰顶,然而父亲当机立断,发动我们家所有成员到医院验血输血。而父亲日夜守护在医院,直到病人出院为止,父亲整整劳累了一月有余。父亲的四弟早年病故,在病床上有半年之久在四叔父病床期间,父亲日夜寝食不安,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为叔父分忧解愁,寻医问药,处理家务。为侄儿操办婚事,解劝开导,生怕叔父有难为之处。为了使叔父能安心归天,父亲使尽全身解数。四叔父病故后一切后事都由父亲含泪一手精心料理。天有不测风云,四叔父的唯一长子崔治不幸车祸致死,晚年的父亲悲痛欲绝。崔治丢下母子五人,四个侄孙幼小无知,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泪水流在肚里。每当娃娃们上学期间,父亲都要拿出自己的生活费,让娃娃们报名上学,年年如此,无微不至。父亲想的都是这个大家庭,为的也都是这个大家庭,而唯独没有他自己。每做一件事,自己再苦再累,不管冒多大风险,担多大责任,他都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求后人对自己的回报。父亲离我们而远去,今天我们可以无愧地说:“我们的父亲是崔氏家族顶天立地的好汉”。呜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助人三春雨,得来回报焚纸钱。
我们姐弟五人,如果说父亲是我们的顶粱柱,那母亲就是我们的保护神。为了我们能长大成人,母亲不知操劳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那一针针、一线线、屎一把、尿一把;那一声声的呼,一口口的喂,从我们学走第一步,到我们上学识字;从我们结婚嫁娶,到我们成家立业,那一件没有母亲的血汗。母亲花甲之年,正当改革开放,社会好转,儿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子孙三辈绕膝成群。本应侍奉母亲安度晚年,寸草生辉。然而苍夭无眼,母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十七年过去了,如果母亲能活到今天,来看一看儿女们也算天伦之乐。今日里儿女们报恩无地饮恨终天,泪洒雨点跪告灵前,叩头一献,尊敬的母亲大人欲见无缘,永绝终天,呜呼!哀哉!
父母的一生是饱经风霜的一生,是旧社会穷苦人同甘共苦的一生。父母的一生是留给儿女们的一本教课书,那里面有辛酸的往事,有艰苦的劳动,有永恒的智慧,有恢弘的气度。那里面也有旧社会的阴影,新社会的希望。是儿女们一辈子也受用不完的一本宝书。母亲一尘不染地离去,却把毕生的精力、一颗慈母的心完完全全地给了儿女们;父亲两袖清风的永别,却把一身正气留给了儿女们。谁无父母,谁无儿女,父天母地,地久天长。父母把一切都给了儿女们,今日里一别千古,杳隔黄泉,这怎不叫儿女们痛断肠连,呼天辟踊。世界上最宝贵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父母之情、父母之爱。这情、这爱,是做儿女们的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忘记父母之恩德,怎能叫为人子孙。然而父母双双归天,儿女们都已过上好日子。亲恩未报,怎能心安理得?呜呼!哀哉!今世无缘,来生再报。
尊敬的父母亲大人:你们的恩德儿女们永生难忘;你们的功业儿女们铭记心间。儿女们化悲痛为志气,永远继承发扬你们的美德,完成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团结、努力、奋斗!为崔氏家族争光、争气!
安息吧!尊敬的父亲大人:
风雨数十载生教子孙均已成!
安患吧!尊敬的母亲大人:
含辛茹苦几十年懿德垂千古!
永别了,父母亲大人!
如若父母在天有灵,来格来尝,堂前享斯筵!
呜呼!哀哉!尚飨!
正祭文是整个祭奠文里的核心文章,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都非常注重正祭文。他们想从正祭文那里了解一些死者的情况,领略一下孝子们对老人的悲烈情感。当然能写出好的有真情实感的祭文,也不容易。代笔者必须完全站在孝子们的角度,用孝子们的感情、口气来代替孝子们抒发心声。这中间就有一个感情距离问题。因此在动笔前,一定要向孝子们反复了解情况,索取祭文里所需要的一切材料。祭文能打动人心灵的,都是那些真实具体的事实。空洞无味的套话。在祭文中只能起装饰作用,不会感人,在祭文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祭文是死亡祭祀的祭品之一。它比祭品更丰富更有内涵。
毛泽东在他的《祭母文》中写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这段话的意思是,我的母亲有很高尚的,德行风格,对远近亲疏都能尽力帮助。其心地慈善很使人感动。了了数语就把毛母的一生为人品性,刻画得维妙维肖。